2004年太極云軟成功開發了深圳市行政審批監察系統,首創行政監察型電子政務應用,得到中紀委、監察部、國信辦等四部委的高度肯定,被譽為“行政監察之利器”、“電子政務之抓手”,四部委聯合發文在全國推廣應用,引領了全國行政電子監察的發展,不僅將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應用范圍迅速推廣到22個省和直轄市(承擔共600多個項目),而且還將電子監察業務對象擴大到40種行政業務和省、市、區、街道(鎮)等多級機構,為推進各地政府廉政建設和績效改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。太極云軟經過十多年的電子監察建設和推廣應用的經驗,逐步形成了行政等審批、網辦效能、政府投資重大項目、政務公開、信息資源共享、建設工程招投標、經營性土地出讓、國有產權交易、政府采購、行政執法、行政效能投訴等11個電子監察系統。在此基礎上,結合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的特點,整合開發了“互聯網+監督”平臺,作為推進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建設工作的重要抓手,形成監督保障機制,使政務服務模式改革切實落到實處。
一、互聯網+監督五大體系
1、權力配置體系:權力配置體系通過權力目錄申報、目錄審核、要素申報、要素審核和一鍵發布等流程,按照 “誰行使,誰清理,誰發布,誰負責”的原則,形成一套權力數字化、規范化管理機制,并實現政府權責清單、權力流程、權力結果的公開,接受群眾的監督。
2、風險防控體系:風險防控系統是通過對高風險權力、風險點、防控措施進行梳理、上報、審核、發布,實現對高風險權力的動態化管理,通過PDCA循環管理模型,定期根據重點崗位和職責的變化情況調整梳理風險點,進行風險評估,修訂風險等級,不斷完善權力風險防控措施,提升廉政風險防控水平。
3、權力監督體系:采取外部、內部、專項三種監督方式,構建權責對等、監督有力的立體監督體系。外部監督主要打通內外渠道,實現政府權責清單標準及結果的公開,接受社會監督;內部監督主要是體制內的監督,將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主體責任,建立層級監督、二次轉辦等監督機制;專項監督主要是對重點業務模塊(政府投資、行政審批、行政處罰、公共資源交易等)實行監督。
4、使用深度監督:電子證照、網上身份認證、網上支付等重要系統和關鍵環節是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技術體系建設和運行的關鍵,對這些系統和重要環節的安全性應給予端到端的全過程監控,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隱患,以確保關鍵業務正常運行。
5、服務能力測評:服務能力測評是推進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工作的重要抓手。服務能力評價要按照“以用戶為中心”的原則,從公眾體驗和信息化支撐的角度,結合對網上政務服務的內容、管理和運維等多方面的考察。
二、五大體系運行模式
1、權力配置:通過單位自查、部門內部組織討論評估,按照“高、中、低”對權力風險等級進行分類梳理與配置。
2、風險防控:按照“高、中、低”對權力風險等級進行分類,進一步針對可能發生腐敗的重要領域、重要崗位和重要環節按照“一級、二級、三級”對環節風險點進行級別劃分,配置防控措施。
3、權力監督:外部監督實現各單位權力事項、風險等級及數量以及權力監督情況的公開;內部監督主要是體制內的監督,加大對不作為、亂作為、慢作為的治理力度,提高行政工作效率;專項監督是在發揮內部監督的基礎上,對不作為、亂作為、慢作為或不遵守工作紀律的異常事項,直接出紅牌,啟動問責程序。
4、深度監督:重點評估網上政務服務提供的“可辦性”,通過制定網上政務服務辦理深度標準,衡量各事項的在線辦理實現程度。圍繞網上統一身份認證體系、證照互認、網上支付等方面內容,衡量政務服務在線一體化辦理程度。
5、服務監督:主要監督自然人、法人對各級政府部門提供網上政務服務的滿意度、政府部門提供政務服務的便捷度等指標。注重的是公眾對網上政務服務的滿意度的測評,要充分吸納公共服務的接受者,即自然人、法人對網上政務服務的服務質量、友好程度、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的認知與評議,數據主要通過數據采集、問卷調查、網上服務評價、電話(短信)回訪等途徑獲取。